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5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联考(三模)历史答案
2025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联考(三模)历史答案
格式:docx页数:5页大小:18.7 K上传日期:2025-05-01 00:08浏览次数:396 侵权/举报

2024-2025学年安康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联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陶寺遗址,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王族使用不同的家族墓地,分属不同的茔域,大墓随葬品的组合发生根本性变化,体质人类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说明陶寺遗址早期与中期两个王族不是同一个家族,这表明陶寺遗址早、中期出现了权力更替与社会重组,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分工,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陶寺遗址形成了完整的礼乐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未出现政权过渡艰难的信息,故排除D项。2.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齐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材料描述了齐国国君定期颁布法令,地方官吏接受法令、学习法令、传达执行法令,以及太史负责记录与存档等内容,表明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政管理机制,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执行政令,这说明齐国行政管理体系日益规范,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政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而非国君的绝对权威,故排除A项;材料重点在于法令的传达和执行,未强调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以法治国”“重刑轻仁”等,仅涉及法令的管理与执行的内容,故排除D项。3.C【解析】本题考查南朝时期社会文化变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不同阶层语言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新吴语,这种新吴语成为宫廷通用语言,这表明当时士族与庶族之间的文化界限逐渐模糊,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交融趋势明显,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朝语言的融合,未涉及南朝正统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语言的变化,“寒族的阶层流动”缺乏依据.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语言的融合,而非审美观念的一致,故排除D项。4.D【解析】本题考查唐初婚姻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唐初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允许丧偶者在服丧期满后再婚,并要求地方政府协助寡妇再嫁,同时对志守贞洁者不加干涉。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通过增加家庭生产和社会劳动力供给.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D项;“婚俗深受少数民族影响”没有充分依据,且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故排除A项;材料中这一规定兼顾了个人与社会的需求,并未削弱传统伦理道德,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积极推动社会风俗变革,故排除C项。5.D【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地方财政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元代中央与地方的财赋分配比例悬殊,岭北行省官员忻都因擅用地方赋税犒军被免官,这表明元代地方财赋支配权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经济上降低了地方叛乱的可能性,故选D项;地方财赋转运至京师会有损耗,这可能会加重民众负担,故排除A项;元朝这些做法会加剧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缓和,故排除B项;元朝地方没有自治权,削弱的表述有误,故排除C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官缺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官缺制度中宗室缺、满洲缺、内务府包衣缺,都属于补授满人群体的官缺,这体现了清代官缺制度“首崇满洲”的特征,目的是保证满人的入仕特权,故选B项;清代官缺制度体现了“首崇满洲”的原则,不具有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意义,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清代官缺制度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故排除D项。7.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表格揭示了近代江南地区纺织业在近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多重问题,包括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冲突、洋纱对市场的冲击、技术落后以及传统纺织业的转型困境。这些问题反映了近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故选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这些洋纱是江南地区民族工业使用机械生产的,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近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故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可知,洋纱最终被逐步接受并得到推广,故排除D项。8.C【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时期的民族认同意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1937-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危机加深,社会各界通过祭扫苏武墓等活动表达对民族忠贞精神的认同,以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战决心,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历史人物苏武被赋予民族精神象征,而非学术界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深化,故排除A项;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本身具有祭扫意义,这种活动更多是文化认同的体现,而非传统节日向现代转型的表现,故排除B项;虽然材料涉及祭拜历史人物的内容,但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凝聚民族精神,而非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故排除D项。9.A【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基层管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中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基层群众对根据地政权的支持力度,加强基层群众的政治动员,故选A项;材料未提到军事管理,故排除B项;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根据地政权,巩固抗日统一战线,而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排除C项;D项中的“保障了”表述绝对,当时根据地还面临日本的威胁,故排除D项。10.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教材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新修订的课本中加入了大量与时政相关的内容,如领导讲话、新闻报道,特别是与土改、合作社等相关的内容,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在学生中树立与新政权相符的意识形态,强调对新社会、新政权的认同和支持,故选C项;新修订的教材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但“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深入”则夸大了其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故排除D项。11.B【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中的“详细介绍了欧美家具的款式”“追求实用和舒适”“该县职工拥有新式家具的占比”可知,这一时期民众追求生活的舒适,追求不同的款式,这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当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A 12.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重视治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历代国王和官吏以治水有方作为重要政绩,说明尼罗河的治理是古埃及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这表明古代埃及重视农业生产,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古代埃及旱灾问题严重的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王权至上,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古埃及的治水数据与其他地区的作比较,故得不出古埃及治水技术领先的结C项。13.B【解析】议员托马斯·赫德莱提出“宪政王权受普通法支配”的观点,鼓吹法律、议会对民众权利的保护,体现了其希望利用法律手段限制王权,辉格党人将都铎王朝以前两个多世纪的“宪政王权”理想化,目的也是限制王权,这些行为均体现了王权有限的理念,故选B项;当时英国尚未确立宪政体制,故排除A项;英国是在“光荣革命”后才确立议会至上原则的,而当时“光荣革命”尚未爆发,故排除C项;这些行为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而不是市民利益,故排除D项。14.A【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逐步改造社会,并在创造大量生产资料后才能最终废除私有制。这表明他注重社会变革的物质前提,即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恩格斯并未主张放弃革命,接受和平改良路径,而是强调革命的阶段性,故排除B项;恩格斯仍然坚持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只是认为实现目标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故排除C项;恩格斯没有否定阶级斗争,而是强调阶级斗争的最终胜利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撑,故排除D项。15.B【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漫画中情节反映出印度人民在面对英国殖民统治时,采取了温和而坚定的非暴力反抗方式,而印度总督也作出了相对温和的回应,这表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取得一定成效,冲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故选B项;材料信息可以反映出印度独立运动的发展,但体现不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故排除A项;漫画反映的是甘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并不表明当时印度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当时甘地与英印政府主动合作,故排除D项。16.C【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图可知,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的贡献率,这说明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C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并不表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故排除A项;世界经济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依然是发达国家占据主导,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变化,其不能反映南北国家间经济联系的加强,故排除D项17.(1)特征:从仅限于北方游牧民族到被广泛接受;南北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乳制品种类增多; 族父融的结果,体现了开放包容、兼收开畜的中华文化特征。(6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共通之处:将妇女解放与国家、民族振兴联系起来;重视妇女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强调妇女的教育和思想解放。(4分,答出两点即可)(2)表现:从传统的妇女主要局限于家庭到转变为妇女成为参与公共事务、政治斗争和经济班设的重要力量;强调妇女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4分,答出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性别平等和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为后续的法律制定和社会政策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促进了妇女在教育、就业、婚姻等方面权利的保障;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提供了强大动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19.(1)影响因素:民族独立与国家巩固需求;美国崛起与门罗主义的影响;区域内合作意识的兴起;拉美国家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集体安全观念的形成;区域政治军事集团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与集体安全;塑造了区域认同与政治对话机制;有利于维护自身主权;促进了对美国霸权的反思与对抗;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8分)20.示例1标题:解放思想与体制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驱动。(2分)阐述: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中国面临经济体制僵化、资源配置低效、科技水平落后等问题。改革开放的实施,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打破体制内外束缚,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解放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僵化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党和政府敢于引入外部先进理念,学习国际上成功的经济管理经验,从而推动制度创新。思想解放不仅使政策更加灵活,也为市场机制的引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激发了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两者相辅相成,既保留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势,又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既有计划性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驱动模式。(8分)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解放思想和体制创新 的双重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2分)示例2标题:安全压力和赶超意识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2分)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武装力量在沿海不断袭扰。国际上,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包围和扼杀之中,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美直接较量,我国深刻感受到与美国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以增强国家实力成为首要任务。中央实行五年计划,把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作为工业化建设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