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素养目标] 1.了解法西斯主义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原因。(史料实证)2.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特点。(时空观念)3.了解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联合国的建立,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历史解释)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1)建立: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2)本质: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3)特点①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②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原因①历史原因:德、意、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②经济原因: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德日受到沉重打击。③政治原因: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转嫁危机。(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①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②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③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4)《慕尼黑协定》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概念阐释 绥靖政策: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易错辨析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建立一党专政,主要表现为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获胜并实行一党专政,其取得政权是合法途径,而日本法西斯势力则是通过武装暴动取得政权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过程: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2.表现(1)亚洲战场①序幕: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②爆发的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③东方主战场: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2)欧洲战场①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②概况: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3)太平洋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4)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5)结果:同盟国家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思维点拨 二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尖锐。(2)直接原因: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对外侵略扩张。(3)具体原因: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各自为战,没有配合;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动;德日意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2.问题思考(1)阅读教材P103“历史纵横”,阐述斯大林格勒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历史地位。提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材料 如果英国倒下去,轴心国家就会控制欧、亚、非和澳大利亚等各大洲以及各大洋——他们也就处于可以使用巨大海陆军力量进攻本半球的地位。到那时候,整个美洲,我们所有的人就将生活在枪口的威胁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援助,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材料反映出美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变化的原因。提示 向英国等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武器和物资。法西斯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的威胁,美国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日益加深,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并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概念阐释 雅尔塔会议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会议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和绥靖政策的倾向,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会议形成以美、苏、英、中等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2)主要内容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④成立联合国。(3)评价①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联合国(1)时间:1945年10月24日成立。(2)性质: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4)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5)作用: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3.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1)欧洲衰落:在二战中欧洲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2)美国霸权地位确立: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它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3)苏联政治影响力提升: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4)国际格局的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1.知识拓展会议时间与会国决议开罗会议1943年冬美英中日本归还中国领土德黑兰会议1943年冬苏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1945年初苏美英战后处理德国;苏联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苏美英敦促日本投降2.问题思考(1)阅读教材P104:怎样看待联合国安理会实行的“大国一致”原则?提示 即五个常任理事国须一致通过,每个常任理事国都有否决权。“大国一致”原则是战时盟国为维护战后和平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联合国安全体制的基石。(2)材料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雅尔塔会议公告》根据材料,雅尔塔会议公告重点强调的是什么?提示 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加强世界各国的联系。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日经济的发展急于打破原来体系的束缚。2.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最终促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把世界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3.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4.诱导因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5.苏联的政策: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导致祸水西引,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历史解释(1)从国家力量角度看: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2)从目的角度看:目的是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满足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3)从客观环境看: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4)从结果角度看: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史料实证史料一 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争失败者,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根据史料分析德国能够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主要原因。提示 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史料二 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还有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根据史料,指出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原因以及绥靖政策的影响。提示 原因: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影响: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客观上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二、二战的影响1.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国际格局:确立了雅尔塔体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3.造成了德国、朝鲜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4.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5.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6.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7.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历史解释(1)美苏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苏维埃俄国成立之初,美国积极参与对苏俄的干涉,妄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二战中在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威胁下,双方联合在一起,结成反法西斯联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双方合作的基础随之消失,意识形态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双方关系,国家利益使二者由战时的盟友变成了战后的敌人。(2)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史料实证史料一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
必修下 第7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必修下 第1单元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2023-11-10 23:47
14页 -
必修下 第5单元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2023-11-10 23:47
14页 -
必修下 第9单元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2023-11-10 23:47
14页 -
必修下 第2单元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2023-11-10 23:47
15页 -
必修下 第3单元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2023-11-10 23:47
16页 -
必修下 第3单元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2023-11-10 23:47
13页 -
必修下 第4单元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2023-11-10 23:47
15页 -
必修下 第2单元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2023-11-10 23:47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