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docx页数:18页大小:200.5 K上传日期:2023-11-22 14:22浏览次数:169 侵权/举报

高三2月份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依赖于其独特的结构。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B.DNA分子螺旋化程度的不同可能影响其复制的进行C.蛋白质在高温下失活是因为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D.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不同导致功能出现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碳链是构成细胞中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糖类、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以碳链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详解】A、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B、DNA分子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该过程中DNA需要先解旋,故DNA分子螺旋化程度的不同可能影响其复制的进行,B正确;C、蛋白质在高温下失活是因为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使蛋白质变性失活,C正确;D、组成淀粉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相同,都是葡萄糖,D错误。故选D。2.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与某些细胞器膜之间存在脂质、蛋白质的交流B.细胞膜上多种载体蛋白协助离子跨膜运输C.细胞膜的流动性使膜蛋白均匀分散在脂质中D.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详解】A、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膜形成的囊泡融合到细胞膜中,此过程细胞膜与某些细胞器膜之间存在脂质、蛋白质的交流,A正确;B、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所以细胞膜上多种载体蛋白协助不同的离子跨膜运输,B正确;C、膜蛋白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是不对称、不均匀的,或镶、或嵌、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D、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功能有密切关系,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C。3.以下是生物学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选项实验名称实验操作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向待测液中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水浴加热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先用95%的乙醇提取色素,再用层析液分离色素C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将表皮细胞先置于清水观察吸水,再置于蔗糖溶液观察失水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A.A B.B C.C D.D【答案】D【解析】【分析】1、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时,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应先混合再使用,A错误;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应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B错误;C、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应将表皮细胞先置于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失水,再置于清水观察吸水,C错误;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D正确。故选D。4.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酵母菌无氧呼吸不产生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气体B.种子萌发时需要有氧呼吸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C.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D.通气培养的酵母菌液过滤后,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变为灰绿色【答案】B【解析】【分析】1、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详解】A、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的成分是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产生二氧化碳,A错误;B、种子萌发时种子中的有机物经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可为新器官的发育提供原料和能量,B正确;C、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大量ATP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C错误;D、酸性的重铬酸钾可用于检测酒精,两者反应呈灰绿色,而通气培养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故酵母菌液过滤后的滤液加入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后不会变为灰绿色,D错误。故选B。5.荧光标记法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对荧光标记法和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描述正确的是()A.利用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B.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8O标记H2O或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C.同位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可以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有14C、3H等D.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同位素标记法用的某个元素的同位素作为标记,荧光标记法使用荧光蛋白等荧光物质作为标记前者多为原子水平的标记,后者多是分子水平的标记。【详解】A、利用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细胞膜的结构特性,A错误;B、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15N、18O等,因此18O不是放射性同位素,B错误;C、在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为同位素,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能有差异,但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常见的放射性同位素有14C、3H等,C正确;D、赫尔希和蔡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在肠杆菌,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的分布,发现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6.ABC转运器最早发现于细菌,是细菌质膜上的一种运输ATP酶,属于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蛋白家族,他们通过结合ATP发生二聚化,ATP水解后解聚,通过构象的改变将与之结合的底物转移至膜的另一侧。多药物抗性运输蛋白(MDR)是真菌细胞膜上的ABC转运器,与病原体对药物的抗性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肠杆菌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其细胞膜更加多功能化B.ABC转运器是一种膜蛋白,可能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C.MDR能将外界的药物分子主动吸收到细胞内部,从而使真菌产生耐药性D.ABC转运器同时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和运输物质的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是逆浓度梯度运输。【详解】A、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构成的,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结构,因此大肠杆菌没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很多化学反应在细胞膜上进行,其细胞膜更加多功能化,A正确;B、ABC转运器通过结合ATP发生二聚化,ATP水解后解聚,通过构象的改变将与之结合的底物转移至膜的另一侧,因此ABC转运器是一种膜蛋白,可能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B正确;C、多药物抗性运输蛋白(MDR)是真菌细胞膜上的ABC转运器,与病原体对药物的抗性有关,说明MDR能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排放到细胞外,从而使真菌产生耐药性,C错误;D、ABC转运器通过结合ATP发生二聚化,ATP水解后解聚,通过构象的改变将与之结合的底物转移至膜的另一侧,说明ABC转运器同时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和运输物质的功能,D正确。故选C。7.如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1B.若曲线表示减I、减II的染色体组数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2C.若曲线表示减I、减II的DNA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2n等于46D.若曲线纵坐标表示同源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则a→b可能存在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答案】A【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变化N→2N→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详解】A、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2n表示染色体经复制后未分开,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n表示着丝点(粒)分开,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1个DNA分子,即n等于1,A正确;B、若曲线表示减I、减II的染色体组数变化的部分曲线,减I时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减II时含有1个染色体组,即n等于1,B错误;C、若曲线表示减I的DNA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2n等于92,若表示减II的部分曲线,则2n等于46,C错误;D、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发生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a→b表示数目减半,而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减半的情况,一种情况是有同源染色体(减I),一种情况是无同源染色体(减II),D错误。故选A。8.骨髓癌是骨髓中细胞恶性增生引起的癌症,药物硼替佐米可抑制癌变的骨髓细胞中某蛋白酶的功能,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质的作用,进而引起癌细胞死亡。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骨髓中细胞的恶性增生与细胞中的基因发生突变有关B.药物硼替佐米引起的癌细胞死亡与细胞内基因功能无关C.骨髓细胞癌变后,细胞黏着性下降,糖蛋白减少D.骨髓细胞癌变后能够无限增殖,细胞代谢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详解】A、细胞癌变的机理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A正确;B、药物硼替佐米可抑制癌变的骨髓细胞中某蛋白酶的功能,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质的作用,进而引起癌细胞死亡,药物硼替佐米引起的癌细胞死亡细胞内基因的调控,B错误;C、骨髓细胞癌变后,细胞黏着性下降,糖蛋白减少,C正确;D、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细胞代谢增强,D正确。故选B。9.已知某种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G/g和F/f控制,且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花色有紫色(G_ff)、红色(G_Ff)、白色(G_FF、gg__)三种。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细胞中的非等位基因均发生自由组合B.紫花(Ggff)个体与白花(ggFf)个体杂交,子代花色及比例为紫色:红色:白色=1:1:2C.红花(GgFf)个体自交,子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