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风向卷(二)(教师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风向卷(二)(教师版)
格式:docx页数:7页大小:175.1 K上传日期:2023-11-22 23:24浏览次数:91 侵权/举报

机密启用前 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风向卷(二)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4.春秋列国在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中讨论的和决定的多是国之大事。国君如有认为犯了玷辱邦国的错误,即使是不可避免的,也应当在诸大夫会议上,特别是在国人会议上,对众表示罪己,建议改立自己的儿子或公族他人为君。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局势分裂动荡 B.具有原始民主制的遗风C.贵族拥有广泛特权 D.思想争鸣影响政治稳定【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政治的发展。从材料中可知,春秋时期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拥有较大的权力,甚至可以参与国君的废立,这表明春秋时期具有原始民主制的遗风,因此B项正确;大夫和国人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影响政治,但并不一定会导致政局的动荡,春秋时期政局的动荡多是分封宗法制的瓦解以及诸侯争霸引起的,因此A项错误;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的召开并不能表明贵族拥有特权,因此C项错误;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并不是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体现,因此D项错误。25.下图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朝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单位:件)。据此可知,秦朝时期A.铁犁牛耕日益普及化 B.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迅猛C.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D.农业发展模式发生质变【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秦朝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由图可知,秦朝时期铁农具增加迅猛,铁农具的增加与生产力的进步密切相关,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体现,因此C项正确;从材料中只能够判定铁制农具日益普及化,但是不能得出牛耕的普及,因此A项错误;铁制农具的增多将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B项错误;出土铁农具数量增加说明生产力得到提高,但“发生质变”的说法明显不妥,因此D项错误。26.“御笔”“手诏”和“上批”是绕开政府和监督机关,由皇帝直接下达的命令。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引用的此类命令统计,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共计100多次,而宋神宗有1000多次,这说明北宋中期A.统治者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B.王安石彻底改变宋初的体制C.中枢决策的程序性有所减弱 D.监察谏议制度出现重大变化【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中现象说明皇帝绕开中枢机构下达诏令,体现出中枢决策的程序性有所减弱,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宋初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监察谏议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易错警示】本题容易误选A项,错选的原因是对于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权力加强的概念区分不明。君主专制是中枢机构调整的变化,属于君权与相权的博弈。中央集权是地方权力不断集中到中央,属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27.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A.赋役由人户转向田地的发展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黄册征税以人户为中心,册上登载各户人丁及财产状况,鱼鳞图册则以田地为主。这一转变体现出赋役由人户转向田地的发展趋势,故选A项;材料说明的是国家赋役制度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排除B项;材料中政府关注的重点由人户转向田地,排除C项;“根本解决”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作用,排除D项。28.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国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国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从材料中“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等信息来看,英国人发动侵华战争的目标早已确定,说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顽强抵抗”,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部因素,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刷有所得·拓展】中国近代列强对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是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这时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目标主要是获得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2)甲午中日战争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侵略的诉求发生转变,不仅仅满足于对外倾销商品,更希望扩大海外殖民地,瓜分世界,这一时期的对华侵略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29.晚清时期,商人为改变自己的身份,便于同官场人打交道,以求得减免一些杂项捐税,多数人选择捐资为官。通过对近代民族资本家的政治身份统计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家中,候补道2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候补同知、候补通判4人,候补郎中1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晚清政府支持民族资本企业发展B.近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日益频繁C.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D.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环境艰难曲折【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据题意可知,晚清众多资本家通过捐资为官的方式以求得减免一些杂项捐税,且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的数据表明近代民族资本家中,有一些人选择获得一些政治身份来兴办实业,由此可知,当时的民族资本企业发展环境比较艰难,故D项正确;晚清政府支持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从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晚清资本家捐资为官只是少部分人,不能说明近代社会阶层流动频繁,B项错误;捐资为官并不能体现学而优则仕,C项错误。30.1923年1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国民革命,因此,中共与国民党“互相配合行动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这一主张遭到包括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等中共委员的反对,他们认为孙中山和国民党仍幻想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因此对与国民党的合作持悲观态度。这一冲突A.说明国共合作不可避免B.表明国共合作困难重重C.预见到国共合作必然破裂D.体现出共产国际过度干预中国革命【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国共合作的背景。据材料信息可知,共产国际希望中共和国民党合作,共同开展国民革命,而中共的一些委员在分析国内形势后认为国民党仍然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因而持悲观态度,国共合作困难重重,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一些中共委员对合作持悲观态度,不能说明国共合作不可避免,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出对国共合作结果的预知,C项过度推断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共产国际的过度干预,D项表述错误,排除。3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如图可反映出这一时期(   )A.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 B.工业建设考虑地域平衡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分布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156项核心工程的整体分布较为平衡,其中西部地区占到32%,东北地区占到37%,中东部地区占到31%,说明此时的工业建设考虑到了地域平衡问题,B项正确;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2020年,一五计划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说法错误,一五计划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32.公元前342年,罗马保民官鲁西乌斯·盖努西乌斯提出了盖努西乌斯法,禁止以钱生利——禁止高利贷,允许两名执政官均由平民担任。盖努西乌斯法的出台A.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B.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C.增强了万民法的实用性D.维护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基础【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由材料可知,“禁止以钱生利——禁止高利贷”是防止大商人的垄断行为,“允许两名执政官均由平民担任”是保证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基础不只是贵族,这两项内容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保证和维护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基础,故选D项;题干只讲到了法律的内容,并没有讲到法律的适用范围,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法律规定的内容,并没有提到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排除B项;公元前342年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时期,所以不存在万民法,排除C项。33.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A.英王最终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C.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D.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对国王权力的不断限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故D项正确;随着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排除;据题干“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可知,此法案的提出反映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倒退,故B项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英王违背《权利法案》的规定,故C项错误。34.1764年,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法律的基本理性应是保全社会秩序而不是报复犯罪,法律应该永远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为目的。该思想A.旨在为资产阶级法律辩护B.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C.宣扬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D.批判了封建法律的黑暗【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扩展。材料中贝卡利亚的法律观既体现了对法律的理性思考,又体现了人文关怀,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为资产阶级法律辩护,排除A项;材料观点强调了法律的人文性,与公平正义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应体现的精神,未对封建法律进行批判,排除D项。35.意大利口述史学者波特利记录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1949年,意大利一家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在参加反对意大利加入北约的游行示威活动时,在冲突中被警察枪杀。可是在20年后,波特利对诸多亲历者的采访中,很多人把此事发生的背景,记成了是在1953年反对资本家解雇和开除工人的抗议活动中。波特利认识到,比起把枪杀事件和北约联系起来,工人与资本家、与作为资本家代理人的国家的对抗,对受访者来说,才是更加广泛、更加普遍、更有意义的经历,也更能把他们战后的经历解说为融贯的一体。这主要说明(     )A.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B.即便是对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C.运用史料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的原则D.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答案】B【详解】枪击事件的陈述虽然是事实,但是其背景却被转换,其原因在于新的背景陈述对于陈述者本身而言,更具有普遍性意义,这说明即便是对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B项正确;材料不是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深化,而是对陈述者陈述过程的考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史料的甄别,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到的口述历史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并不能作为直接史料使用,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