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docx页数:21页大小:58.7 K上传日期:2023-11-23 22:12浏览次数:108 侵权/举报

2023年赤峰市高二年级学年联考试历史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体现了()A.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B.宗法礼乐制度趋于瓦解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统一和集权成为迫切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主张“定于一”、“皆上同于天子”、“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其描述的是国家统一、君主集权、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这些信息体现了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主张和愿望,D项正确;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丧失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宗法礼乐制度趋于瓦解,在材料中没有描述等级制度以及继承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说明,汉代“独尊儒术”()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C.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的融合 D.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汉代中国。据材料“‘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认为,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融合,融合了其他学派思想精华的儒学愈发成熟完善,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即先秦时期思想多元共竞促进了思想融合和文化发展,为汉代思想的统一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先秦百家争鸣与汉代独尊儒术之间的关系,而非“独尊儒术”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百家争鸣而非“独尊儒术”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的融合与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汉代“独尊儒术”与秦“焚书坑儒”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3.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士族文化的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C.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产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琅琊王氏为士族门阀的代表之一,士族门阀在文化传承中以“家传”为主,琅琊王氏家族在经历了百年的文化积累后,在东晋初年达到鼎盛。“王与马,共天下”所带来的政治地位提升,也使其家族文化积累达到高峰,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为琅琊王氏书系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物质保证,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无关,排除B项;琅琊王氏书系是建立在齐鲁儒家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材料现象不是由宗教文化传播导致的,排除C项;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4.“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C.追求财富是人的合理欲求 D.存天理消灭追求财富的欲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的意思是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这是人的正常情感;“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的意思是如果富贵是可以求取的,即使去做地位低下的工作去求取,也在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已随之”的意思是遵循天理,则不追逐利益,却没有不得利的。遵从人的欲望,则追求利益不得,而祸患已跟随而至。综上可知,朱熹主张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未体现“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排除A项;追求财富是合理欲求仅部分表达了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未体现“存天理消灭追求财富的欲望”,排除D项。故选B项。5.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材料表明()A.社会动荡推动儒家思想发展 B.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C.经世致用成为士大夫阶层共识 D.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据材料“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可以看出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下,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现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士大夫,A项正确;“开始关注”,表述错误,排除B项;经世致用只是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并不代表成为共识,排除C项;“已经丧失”,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6.据如表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作者成果魏源《西北边域考》沈垚《新疆私议》李兆洛《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官方修订《钦定回疆则例》A.是总结历代史地学成果的产物 B.蕴含着对时局的忧患意识C.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 D.标志着向近代史学的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中国)。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的威胁,特别是俄国对中国西北领土的野心促使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产生警觉,开始致力于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成果的集中涌现蕴含着对时局的忧患意识,B项正确;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空前兴盛,与西北边境遭受威胁有关,有特殊时代背景,而非仅仅是对前代研究成果的总结,排除A项;重视西北边疆研究,体现忧患意识和经世致用,而非“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排除C项;晚清西北边疆史研究确实有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新特点,但并未改变史学的整体面貌,1902年,梁启超发表著名的文章《新史学》,标志着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郭嵩焘()A.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B.思想日趋于保守C.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已具有革命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表明郭嵩焘看到了日本在西洋的留学生学习西方的科技、政治、经济,希望中国留学生也这样学习,可知高松涛的主张超越了主流思想,C项正确;当时的西方民主政治确实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只是主张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不能说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郭嵩焘思想的先进之处,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排除B项;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但不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8.19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启超主张对孔子进行宗教化塑造,认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而1902年他在《新民》上发表的《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认为孔子是哲学家、教育家,而非宗教家。这一变化反映了()A.对孔子认识的转变 B.中体西用思想的桎梏C.近代中国思想的进步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9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启超主张对孔子进行宗教化塑造,认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教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即将要变法,梁启超把孔子塑造出教主形象是要借孔子减轻变法阻力;1902年梁启超认为孔子只是教育家、哲学家,因为当时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需要利用孔子的形象达到某种目的,因而对孔子做出的是客观评价,综合起来看,说明社会环境不同影响人们的认识,D项正确;A项表述属于表象,材料涉及本质,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体西用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梁启超,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思想的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9.1905年,袁世凯等六疆臣在要求立停科举的奏折中明确指出,希望借此取信于外人,以换得其“推诚相与”;1906年,四川一份办学纲要指出,中外“交通既久,几于无事不与外人为缘”。这体现了此时中国()A.半殖民地的社会属性 B.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转型C.清政府正在寻求变革 D.中西方的交流更加深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希望借此取信于外人,以换得其‘推诚相与’......中外‘交通既久,几于无事不与外人为缘’。”可知,袁世凯等人认为,废除科举制是取信于外人,而四川办学纲要指出,无事不与外人为缘,说明此时中国的思想,受半殖民地化的影响之深,体现了半殖民地的社会属性,A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教育开始向近代化转型,排除B项;清政府正在寻求变革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而非中西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10.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A.全盘否定儒家的思想学说 B.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C.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D.重视墨家学说的复兴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某些学说,例如墨子、管仲的思想跟近代西方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即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进行比较并作出新的解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适应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提及墨子和管子的思想,没有涉及对儒学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西学中源”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墨家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一思想在当时()A.旨在瓦解国民党的反动阵营 B.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再次转移C.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 D.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关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在当时的中国,人民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是革命的动力,其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