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单元检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Word版含解析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942.2 K上传日期:2023-11-23 22:15浏览次数:116 侵权/举报

单元检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西晋时期,“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后,大批人口从中原地区外迁。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呈现由北向南的趋势B.开启了经济重心转移C.造成中原人口大量减少D.呈现由政府组织的特点2.(2023·湖北省鄂东南联考)秦汉以后,嫡长子继承原则被运用到皇位继承和一般地主家产分配之中,但没有西周宗法制严格;在东汉豪族地主的田庄内,庄主“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谱学”大兴。这反映了( )A.家国同构是古代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B.宗法制度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C.宗法宗族观念在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D.宗法伦理道德维系封建社会长治久安3.(2023·怀化一模)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 )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4.(2022·齐齐哈尔三模)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 )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5.(2022·菏泽二模)下图是某学者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6.(2022·韶关二模)魏晋时期,建立后赵的羯、前秦的氐、后秦的羌对汉文化热情高涨,前秦皇帝苻坚甚至堪称汉学家,曾经不无自得地说:“朕一月而三临太学,周公和孔子的传统总算不会在朕这里中断。”这有利于( )A.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B.国家教育水平的进步C.降低佛道思想的影响力D.传统主流文化的延续7.(2023·葫芦岛一模)中国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歌和谚语,如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便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镞”等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8.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该学者认为三省制( )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决策权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9.(2022·韶关二模)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显贵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甚至三番五次投呈作品,称为“温卷”,官员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A.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B.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D.致力于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10.(2022·滨州二模)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治制度的导向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门阀势力的衰弱11.(2022·丹东二模)下表是隋唐时期成丁、入老年龄变化统计表。反映出当时( )时间成丁年龄入老年龄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1860大业元年(公元604年)2260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160神龙元年(公元705年)2258天宝三年(公元744年)2360广德元年(公元763年)2555A.赋税的征收标准由人丁转向财产B.国家对地方户籍管理高度重视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12.(2022·日照三模)“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13.(2022·张家口三模)下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D.乐舞艺术开始兴起14.(2023·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唐朝的韩愈(768—824)举起“复古”的旗帜,反对社会流行的骈文,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他提倡学古文、习古道的主张,强调要有“务去陈言”和“词必己出”的独创精神,掀起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唐宋古文运动。韩愈的主张意在( )A.抵制庸俗的流行辞藻B.弘扬华夏孔孟道统思想C.培养创新型社会人才D.坚持汉儒以来的大一统15.(2022·宁德三模)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起初佛教僧侣为吸引信众,以讲经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后来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从变文的演变过程,可知( )A.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影响B.文学体裁未有新突破C.佛教僧侣借变文传播教义D.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16.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新罗王去世时,唐玄宗特意挑选经学家前往吊祭,并对他说:“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这说明( )A.唐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B.儒学在新罗取得正统地位C.东亚文化圈已正式形成D.新罗沿袭唐朝的制度文化二、非选择题(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祝文”(如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1)根据材料一,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10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朝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互市,是中央派出机构。唐朝沿用隋制,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汉、魏以降,缘边郡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置其物产也。并郡县主之,而不别置官吏。”“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练,一分蕃彩,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通”。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摘编自黄辛建、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并分析边境互市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6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阮籍(210-263),出身世儒之家,自幼研习儒学,有济世之才志。曹魏末年,曹魏宗室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大批名士在司马氏的政治清洗中丧生。阮籍不满现实又恐祸患上身,于是采用“至慎”的态度,“口不臧不物”,又常以醉酒不与世事。日益崇尚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幻想回到没有“君德礼法”的“无君”社会。渐成玄学名士,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他任情废礼,在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箕踞而坐且放声高歌,又有母丧不哭照常下棋饮酒吃肉等惊世骇俗的举动。迫于压力,先后担任司马氏父子的属官,追求“禄仕而已”,但亦有对时事的忧悲与诸多政事的参与。阮籍在母亲生前“性至孝”,母亲亡故时虽不拘孝子之礼,但接连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摘编自高晨阳《阮籍评传》等材料二 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唐]房玄龄等《晋书·裴頠传》材料三 阮公才器宏广,亦非衰世所容。……若率其恒仪,同物俯仰,迈群独秀,亦不为二马(注:指司马懿、司马昭等人)所安。故毁行废礼,以秽其德,崎岖人世,仅然后全。——[南朝]沈约《七贤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阮籍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两则材料对阮籍不同认识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东晋时期北人南迁,因此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趋势,故选A项;魏晋时期的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B项;北方长期战乱带来了中原人口的大量减少,人口迁徙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魏晋时期北人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故是自发的行为,“政府组织”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2.答案 C解析 秦汉以后宗法制里的某些内容依然被沿用,强调宗族关系,这反映了虽然宗法制度瓦解了,但宗法观念影响深远,故选C项。3.答案 D解析 传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羯族进入中原后,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羯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