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地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区域人口迁移通常经历“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化的过程。下图为“我国长三角部分时期人口迁移的空间演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的1.与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特点是()A.人口迁移的通道较少B.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小C.人口仅在小城镇间流动D.人口迁移的频次更高2.在多核心阶段,若次级城市吸引力增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①疏导核心城市的人口压力②加剧核心城市的逆城市化③降低核心城市的行政级别④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D2.C【解析】【1题详解】由题图可知,与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的通道较多,A错误;多核心阶段出现次级引力范围,说明在多核心阶段,由于受到次级城市的吸引,人口除了向核心城市迁移外,还向次级城市迁移,与第1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向核心城市迁移的单核心阶段相比,多核心阶段迁移的范围、规模更大,B错误;在多核心阶段,人口迁移既存在小城镇向核心城市的迁移,也存在向中心城市的迁移,C错误;在多核心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移的规模大、迁移通道较多,使得人口迁移的频次更高,D正确。故选D。【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多核心阶段,若次级城市吸引力增强,使得人口向次级城市迁移,减少了人口向核心城市迁移的数量,这有效疏导了核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因此①正确;逆城市化指的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由题图可知,核心城市主要迁移至次级城市,而非小城镇及农村迁移,故不会加剧核心城市的逆城市化,所以②错误,A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人口的迁移方向的改变不会影响核心城市的行政级别,因此③错误;人口向次级城市迁移的过程中伴随着资金、技术、产业等要素的迁移,有利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因此④正确,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化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甘肃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规范国土空间开发,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甘肃将全省划分为3个主体功能区: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图1)。图2示意2021年县域碳排放网络空间关联关系图(节点的大小表示在网络关系中的重要程度,节点间线的长度和粗细表示联系的频繁程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2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甲、乙、丙分别表示()A.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B.城镇化发展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C.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区D.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4.关于甘肃省碳排放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陇中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最小②陇东南地区碳中和压力最大③河西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县域间碳排放网络空间联系弱④县域碳排放网络空间紧密度由中小县域向周边县域递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关于城关区的发展方向,下列规划合理的是()A.积极推进农创产业及新型农业发展B.积极创新推动低碳试点,发挥低碳引领导向C.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旅游经济D.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停止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答案】3.A4.D5.B【解析】【3题详解】由材料“甘肃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可知,甘肃西部地区(河西地区)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图例丙),根据选项,只有A正确,排除BCD。故选A。第3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题详解】据上题分析,陇中地区主要为城镇发展区,且在县域碳排放网络空间中处在核心地位,碳排放量大,碳中和的压力最大,①错误;陇东南地区,主要为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与外界碳排放空间联系较弱,碳排放较陇中地区少,碳中和的压力相对较小,②错误;河西地区为山区,受地形影响,交通不便,对外联系少,碳排放网络空间联系弱,③正确;甘肃的碳排放网络空间,城镇化发展区联系最强,外围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联系弱,呈现出从中心县域向周边县域递减的特征,④正确。故选D。【5题详解】城关区为城镇发展区,碳排放量大,碳中和压力大,今后要加强技术创新,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发挥对周边的示范引领作用,B正确;A、C与其主体功能不符;甘肃省能源丰富,停止高耗能产业发展不符合现实,D错误。故选B。【点睛】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义是:①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推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②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有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最终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人地协调的发展思想。风和水是干旱地区的两种主要作用力。和田河是塔里木河的一级支流,自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域地处极端干旱区,以流动沙丘为主。西辽河为辽河南支主流,自西向东穿过科尔沁沙地,流域地处半干旱地区,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沙丘景观丰富度反映风沙地貌景观的多样性。下图示意和田河和西辽河流域沙丘景观丰富度随距河道凝篱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距河道近的地方沙丘景观丰富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沙丘发育经历了()A.冬季的流水侵蚀和夏季的流水沉积交替作用B.冬季的风力沉积和夏季的流水沉积交替作用C.冬季的风力侵蚀和夏季的风力沉积交替作用第4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冬季的风力沉积和夏季的流水侵蚀交替作用7.两条河流对沙丘类型也具有影响,具体表现在随距河道距离的增加()①西辽河流域固定沙丘比例增加②西辽河流域流动沙丘比例增加③和田河流域流动沙丘比例减小④和田河流域固定沙丘比例减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6.D7.C【解析】【6题详解】“风和水是干旱地区的两种主要作用力”,邻近河流的缓冲区(河漫滩、低阶地),受风、水两种营力的交替作用,沙丘发育经历了以半年为周期的冬季风力沉积→夏季流水蚀平→冬季风力再沉积的发育过程。因此靠近河流的地方沙丘类型较为简单,使靠近河道的沙丘景观丰富度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西辽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地区,靠近河道的地区,由于河水季节性的涨落,两侧的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随着距离河道距离增加,植被以草地为主,固定沙丘比例增多,流动沙丘减少,①正确,②错误;和田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距离河道越远水分越少,植被覆盖明显减少,固定沙丘减少,流动沙丘增多,④正确,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移动性和植被覆盖情况。流动沙丘是指位置容易变化的沙丘,而固定沙丘则是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流动沙丘的特征包括: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流动沙丘分布广泛,常见于沙漠、海岸等地区,如新疆、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固定沙丘的特征是植物覆盖度大于3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固定沙丘的沙粒不再搬运,因此没有明显的迎风坡和背风坡之分。受全球变暖影响,季节性冻土变化明显。甘肃陇东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黄土层平均厚度超过100m,多季节性冻土。下图为甘肃陇东地区季节性冻土发育及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第5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陇东地区季节性冻土发育与最低气温的关系是()A.基本呈正相关,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B.基本呈正相关,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C.基本呈负相关,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D.基本呈负相关,但具有一定的超前性9.受全球变暖影响,陇东地区季节性冻土()A.冻结厚度变厚B.冻结时间推迟C.消融时间推迟D.冻结期延长10.陇东地区季节性冻土诱发的地质灾害多发于()A.11~12月B.1~2月C.3~4月D.6~7月【答案】8.C9.B10.C【解析】【8题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温度的降低,陇东地区季节性冻土平均深度增加,即基本呈负相关关系,A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最低气温的极值出现在1月中旬,而冻土的最大深度却形成于2月下旬,说明季节性冻土发育与气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C正确,D错误。故选C。【9题详解】受全球变暖影响,陇东地区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减小、厚度变薄,A错误;冻结时间推迟,B正确;消融时间提前,C错误;冻结期缩短,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季节性冻土融化易导致地基不稳,诱发地质灾害。由图可知,陇东地区季节性冻土在3月初开始消融故3~4月季节性冻土诱发的地质灾害多发,C正确;11月至次年2月,陇东地区气温低,冻土深度增加,不易发生地质灾害,A、B错误;6~7月季节性冻土已全部解冻,此时多为降水导致的地质灾害,D错误。故选C。【点睛】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增加;导致各国第6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地名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沅江流域是黔东南、湘西地区通往长江的重要通道,主要交通线有沅江干支流航道、湘黔古道、湘川古道,其地名见证了流域演变的历史。下图示意沅江区域地名用字类型分布。完成下面小题。11.交通运输线路①为()沅江干流航道沅江支流航道湘川古道湘黔古道A.B.C.D.12.与乙处相比,甲处()A.地势崎岖B.降水丰富C.河流交汇D.土壤贫瘠13.研究发现甲处聚落地名稳定性强,这主要是因为()A.区位条件好,经济波动较小B.地形闭塞,受外界影响小C.运输需求大,交通线路密集D.人口稠密,地方意识薄弱【答案】11.D12.C13.A【解析】【11题详解】依据图文材料分析,线路①经过的地区中,串联了大量地名含驿/铺/亭/店的地区,而含驿/亭之类的地名通常是由历史时期遗留所延续下来的,由此,可以推断该地为古道而非航道,排除A、B两项;湘黔古道是连接湖南和贵州的重要古道,而湘川古道通常是连接湖南和四川的交通线路,依据贵州和四川的位置判定,贵州在湖南的西南方向,而四川在湖南的西北方向,再依据图中的线路①的线路图来看,其走向延伸为西南向东北走向,由此可确定该古道为湘黔古道,而非湘川古道,D项正确,C项错误。故选D。【12题详解】第7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依据图中信息推断,该处沅江流域的河流流向洞庭湖方向,说明该地西高东低,乙处比甲处更靠西,所以,乙处地势更加崎岖,A项错误;甲、乙两地相距不大,且甲处更靠南,更靠北的地区降水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少,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地名中含溪/江/河/湾较多,说明在甲处河流较多,存在交汇情况,而乙处山/坪/岩/坡的地名较多,说明无河流交汇情况,C项正确;推断出甲处为河流交汇处,水流堆积作用强,土壤反而会比较肥沃,D项错误。故选C。【13题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处聚落地名多含有溪/江/河/湾,说明其发育在江河附近,区位条件好,经济较稳定,而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利于地名的持续使用,A项正确;地理环境的闭塞可以减少外部影响,有助于保持地名的稳定性,但由图中给出的信息,湘黔古道经过甲地,说明该地地形并不闭塞,外界对其影响较大,B项错误;交通线路的密集程度可能会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增加地名被认识和使用的频率,但并不直接决定地名的稳定性,C项错误;人口稠密可能会增加地方意识,但地方意识薄弱则可能导致地名不稳定,因此这一选项并不符合题目的要求,D项错误。故选A。【点睛】地名稳定性强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地理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地理试题(解析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地理试题(原卷版)
2024-09-02 11:07
7页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英语试题
2024-09-02 11:07
15页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卷
2024-09-02 11:07
10页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政治试题+答案
2024-09-02 11:07
8页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物理答案
2024-09-02 11:07
4页 -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答案
2024-09-02 11:07
6页 -
河南省新未来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大联考语文试题
2024-09-05 14:51
7页 -
河南省新未来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大联考物理答案
2024-09-05 14:51
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