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10月联考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0000多年的几粒稻粒和具有原始特征的陶器。2006年,在浙江北部浦江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有10000多年数量较多的炭化稻以及人们生活的村落、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上述考古发现( )A.说明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第二次社会分工B.体现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C.印证长江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D.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耕已经出现2.据《战国策》记载,齐国孟尝君请门客冯谖“收责於薛”,孟尝君是薛邑土地、财富的最大拥有者,债户众多,冯谖受命后,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至薛邑后“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偏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这表明当时( )A.社会借贷现象已经比较普遍B.信用体系崩坏阻碍经济发展C.贫富分化加剧激化社会矛盾D.民本思想盛行助推基层治理3.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4.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5.明中后期,“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饶之瓷器,湖之线棉,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闽人“闻日本可市……即以财货往市之,得获大利而归”,吴越之民“往则载货扬航以市海为名,归则镕金附身”。上述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B.动摇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C.有利于商业航海技术的提升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的传播6.19世纪末期,清廷责成盛宣怀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该行最大股东是招商局和电报局,其余多为官僚及买办,规章制度仿照汇丰银行。开办之初,朝廷即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之纸币分庭抗礼。由此可知,该银行的创办( )A.有效抵制了汇丰银行的扩张B.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C.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D.保留了官营企业的固有弊端7.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政治团体的分布状况。对这些政治团体分析正确的是( )A.领导了革命党人反清武装起义B.推动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D.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高潮8.晋察冀边区在1942年实施的统一累进税方案中,将资产税和所得税分开;确定贫农最高负担不超过总收入的7%,中农15%,富农25%,地主70%;工商业资本、银行存款和放债资本一律免税;雇佣工人免税。该方案说明了( )A.减租减息政策得到落实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D.根据地扶持工商业的发展9.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传统戏剧的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扩大戏曲上演剧目,“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内容( )可以体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B.反映了对“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贯彻落实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路线D.促进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全面繁荣10.1978年以后,逐渐催生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群体;到了90年代,大批的农民工“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甚至出现了“离土不返乡,进城又留城”的现象。这一变化( )A.体现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B.反映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C.推动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出现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1.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它扩散在一切人中间,它是永恒的……它在罗马是这样,在雅典也是这样;它对任何国家和任何时期都是这样的。”这种观念后来注人了古罗马的法律体系之中。这一做法( )A.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B.适应了古罗马后世扩张的需要C.促使寡头政治转向君主制D.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12.12世纪的英格兰,对于同一纠纷,王室法庭、地方法庭、封建法庭(如庄园法庭)和教会法庭都有管辖权。与其他法庭相比,王室法庭的程序一般较为规范,裁判也较为公正。因此,相关当事人更愿意选择由王室法庭处理土地和神职推荐权纠纷。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英格兰( )A.王权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占优势B.坚持司法独立和法律至上C.司法成为王权强化的重要手段D.封君封臣制度已彻底瓦解13.11世纪,德意志威塞尔、易北河、奥得河等地的最低地区,意大利的伦巴底等地大片的森林、沼泽地和低湿地被大量开垦为农田。这一现象( )A.促进了商业发展B.推动了城市自治C.形成了民族国家D.巩固了庄园经济14.16世纪法国小说家拉伯雷在《巨人传》中勾画了一位饕餐国王高康大,一出生便不断吞占民脂民膏。1832年法国漫画家杜米埃借助这一形象画下了名画《高康大》(见下图)杜米埃创作这一漫画意在( )A.呼唤新的资产阶级革命B.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改革C.支持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D.表达对君主专制统治不满15.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A.已与西方国家建交B.经济建设的需要C.和平成为时代主流D.政权已牢牢巩固16.20世纪60年代后,拉美多数国家出现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等现象,农业生产严重停滞,国内市场发育畸形;70年代后,拉美各国债务严重失控,最终爆发经济危机。与此同时,非洲国家经济快速发展,1960—1975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1倍,部分石油生产国经济发展变化显著,国家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差异产生的最合理解释是( )A.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别B.民族独立时间的先后C.自然地理资源的区别D.社会矛盾程度的不同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其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商人形象,其中明确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有37篇,占据总篇幅半数之多,而商人的结局也呈现出多元变化(如下表),凸显出独特的文化意蕴。小说主人公人物经历阿寄阿寄,徐家仆人。他不忍看着分家后的徐家三房孤儿寡母被欺负,主动提议外出经商。他积下了巨额财富,却分毫不取,送还给徐家王禄王禄在山东做盐商时,日夜欢歌,酒色无度,不到两年就死掉了郭翰郭翰为人贪婪,做生意缺斤少两。他在回乡时遏上暴雨,丢失了财物和官凭,最后沦落到替人执艄勉强度日的境地程宰、程寀程宰、程寀“世代业儒”,自幼习诗,但在“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的风俗熏陶下,二人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结局完满蒋生传统儒士冯少卿,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蒋生,并认同了蒋生的商人身份施复、吕玉施复、吕玉在经商途中检到巨额财物,但他们没有将其据为己有,反而能设身处地地为失主着想,将失物归还给失主。最后,吕玉得以与走失多年的儿子团聚,施复更是避免了生命危险,生意越发红火——摘编自曹舒婉、李跃忠《“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结局研究》(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三言二拍”主要以商人为主人公来叙事的原因。(5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三言二拍”中商人的形象和结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9分)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一般认为,苜蓿起源于古波斯。约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苜蓿,并传播至罗马。1—2世纪,苜蓿传至整个欧洲。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到1800年,苜蓿传至大洋洲,并在全球广泛种植。——摘编自孙启忠等《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等材料二苜蓿自汉代引入我国,元朝时在全国种植较为广泛。元代宫廷中设有苜蓿园,交由官员专门管理,以饲马驼膳羊。《元典章》载“(苜蓿)非止喂养头疋(同“匹”),亦可接济饥年”。元诗和元曲中载有“食馀苜蓿承朝日,坐候棠梨过夕晖”“蒲萄苜蓿味虽美,异方土俗殊乡里”。1861年,苜蓿经中国传入日本,但因风土关系,当地栽培不多。后来,日本又从美国输入其他品种的苜蓿,多栽种于北海道一带。——摘编自郭建新、朱宏斌《苜蓿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及渊源考察》等(1)结合材料一,指出苜蓿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4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元朝政府推广种植苜蓿的目的。(4分)(3)综合以上材料,阐述苜蓿传播的世界意义。(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中,不少知识分子强调语言统一的重要性。1901年蔡元培提出,语言为“接续思想之记号”,文字“又语言之记号也”,传播思想不能“越语言而径凭文字”。因此,他提议“于初级学堂立官话一科”。1903年,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提出,“国人所赖以相通相结者,语言也,言不类则心易疑,此涣散之本也”,“统一语言”可以“以结团体”。——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力贫弱,百废待兴,文盲率高达80%以上。党和国家大力推动语言文字改革,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就启动相关工作。到50年代,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等专职机构,并围绕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开展改革。——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知识分子对语言统一重要性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如何促进国家建设。(8分)20.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挑战、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唐宋书学核心理论的嬗变第一节从“不朽盛事”到“乐心余事”——唐宋书法价值观的改变第二节从自然之“象”到我心之“意”——书法艺术表现主体的转移第三节从“书必有法”到“放笔一戏”——唐宋书学创作理论的巨变第四节从风神气骨到意、韵、趣——唐宋书学审美倾向的丰富第五节从“性情”到“道德”——唐宋书学批评理论的演进——摘编自郑晓华《古典书学浅探》请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内容,参照材料中节标题的格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标题适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A3.【答案】D4.【答案】B5.【答案】A6.【答案】C7.【答案】C8.【答案】D9.【答案】A10.【答案】B11.【答案】B12.【答案】C13.【答案】D14.【答案】A15.【答案】B16.【答案】D17.(14分)【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扩大;文学世俗化、平民化趋势的加强;商人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等等。(5分,任答三点即可)(2)信息:阿寄身为徐家仆人,经商致富后却将财富还给徐家;商人施复和吕玉检到巨额财物后归还给失主,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等思想,说明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湖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湖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答案)
2024-11-07 13:24
13页 -
湖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4-11-07 13:24
17页 -
湖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2024-11-07 13:24
11页 -
湖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11-07 13:24
15页 -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11-07 13:24
11页 -
精品解析: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解析版)
2024-11-07 13:24
23页 -
精品解析: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原卷版)
2024-11-07 13:24
5页 -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无答案)
2024-11-07 13:24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