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阶段模拟考试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答案CBCACBDD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ABBBAADD1.【答案】C【解析】由距今约9000年前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到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榫卯木结构建筑,再到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这在时间上体现出榫卯结构传承的连续性,而空间上来说,榫卯结构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所以题干信息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土性和连续性,故选C项;题干信息能体现出本土性,但没法体现包容性,因为包容性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民族或者国家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排除A项;B项中的连续性符合题意,但是多样性没法体现,因为题干仅提到了榫卯这一种结构的传承和发展,排除B项;多样性和包容性在题干信息中都没有涉及,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所学(分封制)可知,西周政权通过分封制将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故选B项;据所学(分封制)可知,西周政权通过分封制将其政治势力超出其部族板块,排除A项;据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知,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皆建都北京,即甲线附近,排除D项。【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皇帝在面临自然灾害时频繁颁布“罪己诏”,这不仅仅是皇帝个人行为的体现,更是受到了当时主流学说的深刻影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天人感应学说盛行,这种学说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感应关系,天象的变化是上天对人间统治者的警示或惩罚。因此,当自然灾害发生时,皇帝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统治的不满或警告,于是通过颁布“罪己诏”来反省自己的过失,以求得上天的宽恕和民众的谅解,故选C项;从下诏原因来看,大多数是因为自然灾害(如地震、日食、蝗灾)而颁布的,而非直接因为国家动乱,排除A项;虽然“罪己诏”确实体现了统治者的自我反省,但表格中只列出了部分皇帝的行为,不能代表所有汉代统治者都敢于自我反省。此外,敢于自我反省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评价,难以从表格数据中直接得出,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天人感应”学说对皇帝的影响,未涉及到对其他人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深入人心,排除D项。【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可知,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对上司违法行为多有阻拦,且坚持律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官场不正之风,有利于政治清明,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出身贫寒的官员本身就有的道德品质,并未说明其为官之后品质获得提升,且该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在已有的政治条件下出身贫寒的官员坚持律条的行为,且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平民百姓,材料中的都是官员,不符合这一说法,排除C项;皇帝可以通过文字狱等形式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只是以自身品德影响官场风气,无法控制别的官员的思想,排除D项。【答案】C【解析】据材料“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可知,唐代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而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门第观念淡化,即门第观念的淡化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唐代……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强调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而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表明宗法观念淡化,“消亡”说法错误,排除B项;唐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没有改变,排除D项。【答案】B【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江南地区田地占全国份额不多,但是赋税占比却很高,这说明江南地区赋税负担沉重,这不利于为商品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经济转型潜力不足,故选B项;江南地区税赋占全国的比例较高,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整体情况,没有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不能得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表格只涉及江南地区土地和税赋占全国的比例,没有人口情况的数据,无法得出“人地矛盾日益严重”的结论,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从60下降至45左右”可知,上海对外贸易值增加,说明上海对外贸易增加,但同时占全国外贸总值比重下降,说明除上海外,其他地区的对外贸易增加,折射出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的变化,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三座大山压迫,因此长足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与材料“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从1861年到1910年,列强侵华加剧,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侵略有所放缓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从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奉优胜劣汰为圭臬,到后来批评天演论,宣扬互助,其主要原因是受一战的影响,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转变,经历了从全盘肯定到对进化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西方文明有所反思,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激进民主派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度发展和趋时更新,说明社会精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排除B项;材料的主体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全体国人,也没有体现他们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排除C项。【答案】A【解析】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成立及其活动,如设立大学部、中学部和实习工厂,积极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这些活动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革命觉悟,与人民战争革命理念紧密相关。人民战争理念强调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因此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和革命意识是这一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A项;虽然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成立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这些活动与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直接关联。巩固抗日统一战线更多地是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努力来实现的,而非单纯通过自然科学教育,排除B项;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活动主要围绕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展开,并未直接涉及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党的阶级基础主要通过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来巩固和扩大,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配合正面战场御敌主要是军事方面的任务,与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自然科学教育活动没有直接联系。正面战场御敌主要依靠军事力量和战略战术来实现,而非通过自然科学教育来配合,排除D项。【答案】B【解析】由材料“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公私兼顾”可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实行公私兼顾,通过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具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故选B项;抗日战争时期团结地主阶级主要是减租减息的政策,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项;百团大战打破日军“囚笼”政策,重振全国抗战信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只提及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并未提及军事策略,无法体现出与正面战场的配合,排除D项。【答案】B【解析】由材料“已经掌握了国家大门的钥匙”可知,“国家大门”即中国海关主权,新中国成立后已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夺回,而中国收回海关主权是中国民主革命结束后遗留的反帝任务之一故选B项;1950年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一五计划时期明确工业是经济建设的重点,排除A项;“一边倒”强调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D项。【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优待储蓄、控制信贷规模等措施”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1953—1957年属于一五计划时期,政府通过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银行以信用形式吸收个人暂时不用的货币成为储蓄存款,同时通过控制贷款规模,控制需要供应资金的责任,有利于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基础保障,故选B项;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3年我国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带来通货膨胀隐患,经济发展相对曲折并不平稳,排除C项;经济政策整体处于调整时期,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排除D项。【答案】A【解析】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精简城镇职工和城镇人口,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让更多人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这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故选A项;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调整的是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排除B项;“一五”期间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排除C项;60年代还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新时期才提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排除D项。【答案】A【解析】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全国人口的构成和特点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这一普查为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分配作了准备,A项正确。【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1950年与中国处于友好关系的应该是苏联,且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步缓和,所以乙应该指的是苏联;1972年中日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所以应该是图中的丙;中美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处于敌对状态,而之后随着美苏争霸而不断变化,在中日建交之后双方关系才走向正常化,这与图中的甲符合,故选D项;排除ABC项。【答案】D【解析】据图示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成分增多,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成了人口流动增加,故选D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大部分时间段不符,排除A项;据图示中“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示意图”可知,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是对材料现象的复述而非原因,排除B项;人口流动不仅仅依靠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也依靠城市生产力的解放,因此,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是人口流动的原因,但表述不完整,排除C项。【答案】(18分)局限:都是在应对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社会矛盾的被动变革;缺乏长远规划;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尚未突破君主体制,无法挽救统治危机。(每点2分,共8分)特征: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现代化的内涵范围广泛;重视现代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重视军事现代化;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党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指导;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据材料一“民族矛盾加深,国内革命风潮涌起”“迫于内外压力”可知,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是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社会矛盾的被动变革;据材料一“清廷不得不重启‘新政’”“颁布‘预备立宪’上谕”和“仿行宪政”可知,缺乏长远规划;据材料一“在不触动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清廷不得不重启‘新政’”并结合所学可知,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从结果上看,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都在本质上没有突破君主体制,无法实现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未能挽救国家危亡。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可知,以社会主义为方向;据材料二“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革命”“现代经济组织”可知,现代化的内涵范围广泛;据材料二“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的文化运动整合成中国一步一步在‘现代化’的发展史”可知,重视现代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据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最为紧密、出现频次最多的依然是‘军队’‘军事’‘装备’‘武器’”可知,高度重视军事现代化;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第二小问意义,材料二“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据材料二“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的文化运动整合成中国一步一步在‘现代化’的发展史”可知,为党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指导;据材料二“摘编自洪汛《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念的百年演进及其历史意义》”可知,为当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答案】(18分)背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民法典维护自身利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历史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024-12-13 00:17
6页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生物答案
2024-12-13 00:17
1页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数学答案
2024-12-13 00:17
10页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化学试卷
2024-12-13 00:17
8页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物理答案
2024-12-13 00:17
6页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2024-12-13 00:17
8页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数学试卷
2024-12-13 00:17
5页
-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物理试题
2024-12-13 00:17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