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阶段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docx页数:6页大小:133.3 K上传日期:2024-12-13 00:17浏览次数:163 侵权/举报

长沙市周南中学2025届高三第四阶段模拟考试满分100分,时量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A.本土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C.本土性和连续性 D.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板)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如表为两汉时期皇帝颁布“罪己诏”的情况统计。由此可见汉代( )朝代皇帝下诏次数下诏原因西汉宣帝2地震;总结失政元帝5地震、日食;总结失政东汉光武帝3日食、地震;总结失政和帝1蝗灾安帝3一系列自然灾害A.“罪己诏”多在国家动乱时颁布 B.统治者都敢于自我反省C.君主行为受到主流学说的影响 D.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 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下表为康熙二十年代江南田地和税赋占全国的比例,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地区田地(亩)银米麦(石)全国总计607843001244497244331131江南4480064741378543327849江南占全国比例(%)7.3716.9276.84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经济转型潜力不足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人地矛盾日益严重从1861年至1910年,上海对外贸易值从0.74亿海关两增长到3.78亿海关两,但其占全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却从60%下降至45%左右。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B.时局变化冲击了上海的对外贸易C.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所放缓 D.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日益密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9.1940年,党中央成立延安自然科学院,设有大学部、中学部和实习工厂。积极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并与全国自然科学界保持联系。中国共产党开展相关活动的战略基点为()A.人民战争革命理念 B.巩固抗日统一战线C.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D.配合正面战场御敌10.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确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强调以发展农业为主,协调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等生产事业,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并运用互助合作的形式,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政策( )A.团结了地主阶级联合抗日 B.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内涵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11.1950年,周恩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大门的钥匙。”刘少奇说:“从今以后,中国工业就不致受到帝国主义的廉价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原料将首先供给自己工业的需要。这就扫除了一百年来使中国工业不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这说明,当时中国( )A.明确了工业是经济建设的重点 B.坚持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C.坚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认识到主动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2.1953年,我国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货币需求增加,带来通货膨胀隐患。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优待储蓄、控制信贷规模等措施,但1954—1955年我国GDP增速均值降到5.6%。1956年财政部门增加了财政支出,GDP增速快速反弹至15%。 1954—1957年,我国的GDP增速均值为9.4%。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正处于国民经济建设恢复时期 B.财政政策服务于工业化建设C.经济呈现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D.经济政策已经进入成热阶段13.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党和政府此举( )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4.下表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单位:%)该普查数据( )人口属性男性女性18岁以上18岁以下汉族各少数民族城镇乡村比重51.8248.1858.9241.0893.946.0613.2686.74A.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 B.为加快基层民主建设做好准备C.表明我国人口的结构较为合理 D.为全面开展经济建设提供依据15.下图反映了1950—1990年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变化。图中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A.美、日、苏 B.苏、日、美 C.日、苏、美 D.美、苏、日16.根据所学知识,影响下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示意图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地主阶级先后创办了一些军用与民用企业,放宽了对社会商业活动的限制。甲午中日战争后,在不触动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维新运动从政制、官制、商务、产业到科考、学堂、报馆、书局等方面制定“新法”,终以戊戌政变宣告终结。随着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加深,国内革命风潮涌起,清廷不得不重启“新政”。迫于内外压力,清廷在1906年颁布“预备立宪”上谕,但又以“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为由,施行“仿行宪政”来应付,最终没有挽回封建王朝覆灭的命运。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一个党纲中宣布中国革命要“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其后又提出“产业组合”。蔡和森呼吁“没收一切生产手段—土地,大工厂,资本——和交通工具为国有,以建筑共产社会的经济基础”。——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新论断·新阐释”笔谈》材料二二十世纪早期,包括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内的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对“现代”一词的青睐,开始大量地讨论“现代科学”“现代社会”“现代革命”“现代经济组织”等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现代文明”首先是“技术文明”。早期党员学者嵇文甫将二十世纪前四十年的文化运动整合成中国一步一步在“现代化”的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与“现代”一词联系最为紧密、出现频次最多的依然是“军队”“军事”“装备”“武器”等主题词。——摘编自洪汛《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念的百年演进及其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局限性。(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早期现代化意识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1800年8月,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并限期是年11月完成。期间,共召开102次讨论修改会议,他亲自主持的达半数以上,最后,又力排众议,简化批准程序,使民法草案在立法院中通过。《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并辑集多种的法律、命令、习惯、法理和理想而成的。全典共计2281条,分为“人”“财产”“财产取得之各种方式”等三篇,内容之广泛,实不多见。诚然时人及后世对其编制过程及技术多有批评,但《拿破仑法典》所以能供许多国家做模范,且历百余年而不至根本动摇者,或正以此。拿氏之自认可以赖它而垂不朽者,或非纯粹意气之谈。——摘编自梅汝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事立法变化发展大事记建国之初,民事立法受到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诸多有关民事单行法。依据“五四宪法”并借鉴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1954年开始第一次民法草案的尝试,因历史局限而未达立法初衷;1962年虽也进行了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最终夭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国情,采取了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先后制定了如《经济合同法》《继承法》《物权法》等诸多民事单行法。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通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事基本法。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迈出了第一步。2020年5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据王勇旗《新中国成立70年民事立法变迁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法典》制定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认识。(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章士钊一战后曾游历欧洲,目睹其满目疮痍后,片面地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归因于工业化。因此,为了避免中国重蹈覆辙,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他于1923年8月发表《业治与农》一文,他宣称“吾国当确定国是,以农立国”。此文一出,争议不绝于耳。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乡村建设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在董时进看来,世界工业国已有许多,竞争激烈,如果中国再加入其中,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中国如以工立国,必然 导致外资入侵,进行资源掠夺;相较而言,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吴景超对董时进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称其观点为“经济上的复古论”,中国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面貌,必须采行西方“机械的生产方法”。他指出,“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张培刚指出,“只有政府实际负起责任来,加以社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农国的工业化。这是对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主导乡村建设派的一个善意提醒,也是对政府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呼吁。最终,“以工立国”这一观点获得了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这两派对于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应予以肯定。——摘编自李蕴哲、陈旭东《“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