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现代⽂阅读(35分)(⼀)现代⽂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5⼩题⼩题。材料⼀: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进⾏的,由于⾔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的⼈便拥有了⼀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在⼀定程度上能控制酋⻓的原因。随着⽂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类进⼊了⽂明社会。⽂字的使⽤本身,构造了⼀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字的使⽤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个相对独⽴的⽂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活就能获得的能⼒,识字和书写则需要经过⻓期学习。⽂字虽然可以较⻓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写⽂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要求⼈们设想可以复制⽂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11世纪,中国⼈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百年内,这⼀发明并没有被⽤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恐怕是⾸要原因;其次,汉字的笔画繁复,⽤胶泥来塑造字模也⼗分困难。在1450年前后,德国⼈古登堡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开始就是⾦属字模,在研究过程中,这项技术即被⼴泛应⽤。印刷⽂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个较⼤的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的没有⾜够读写能⼒的⼈⾃然被排除在外。不过,现代新闻传播毕竟开始于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随着19世纪中叶⼯业化国家普及国⺠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们的思想观念和⽣活⽅式发⽣了巨⼤的变化,⼤众传播⾸次显现出⾃⼰的⼒量。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络,电⼦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们⽣活的⼀部分。电⼦媒介打破了传播的⽂化条件的限制,⽆形中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电⼦媒介使⽤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电⼦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也⽆形中创造着新的⾏为⽅式和道德准则。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播、电视、电话、⽹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三语⽂第1⻚(共11⻚)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的,既有正⾯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创造的东⻄异化?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摘编⾃陈⼒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材料⼆:“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种规则。⽹络交流,不是在⾃家客厅⾥⾃说⾃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的⽇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由就有担当,有⾔论就有边界,每个⼈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份责任,对他⼈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即尊重⾃⼰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利益最⼤化”的公共理性。过好“新集体⽣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凝聚共识的⽓氛,做⼀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闭⼝“脑残”,动不动就“拉⿊”,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健康有为的有机体。身处“新集体⽣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点⾃律,多⼀点开放,多⼀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得起来⾃现代化的检阅。(摘编⾃《⼈⺠⽇报》评论部《涵养媒介素养,才有最美和声——迎接⽹上“新集体⽣活”》,有改动)材料三: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素养的⼀部分,全⺠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要求我们判断:新闻是什么内容;新闻的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源是谁,是否可靠;新闻提供了哪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摘编⾃江⽲《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真实》)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图解,正确的⼀项是()(3分)⾼三语⽂第2⻚(共11⻚)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语⾔作为最早的传播媒介,是通过⽣活就能获得的能⼒,但不具有⻓效机制。此时,记忆⼒超强的⼈会拥有⼀定的话语特权,有时掌握⼀定的社会控制权。B.电⼦媒介打破了传播的⽂化条件限制,改变了社会结构,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也⽆形中创造着新的⾏为⽅式和道德准则。C.培养主体意识,强调对公共秩序、公德承担责任,并⾮泯灭个性,⽆需克制⾃我表达。D.过好“新集体⽣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凝聚共识的⽓氛,做⼀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项是()(3分)A.材料⼀脉络清晰,在按时间顺序分析语⾔、⽂字、印刷、电⼦媒介等媒介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后,指出新的传播科技所带来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B.材料⼆中“社会转型的实验场”等⽐喻化抽象为具体,让本应严肃的学术科普⽂章也能具有吸引⼒。C.材料三⾔简意赅,指出在“后真相”时代公⺠应当提⾼新闻素养,并从内容、内容完整性、信息源、证据核实等⽅⾯阐述了公⺠需要掌握的新闻知识的具体内容。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传播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为便利⽣活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对此,我们应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4.为了在“新集体⽣活”中“有话好好说”,我们应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三语⽂第3⻚(共11⻚)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简要概括。(4分)5.《吕⽒春秋·察传》有⾔:“闻⽽不审,不若⽆闻矣。”然⽽,新媒体时代“假新闻”层出不穷,使⼈防不胜防。请结合材料,分析“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这⼀“假新闻”是如何让公众信以为真的。(6分)2024年2⽉16⽇下午,某⾃媒体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当天上午在巴黎街头捡到两本寒假作业,现寻找作业主⼈“⼀年级⼋班秦朗”。多家媒体转发了该视频,⽹友也纷纷加⼊这场“寻⼈接⼒”。部分⽹友质疑事件真实性,反被指责有“被害妄想症”。随后,该博主称已联系到“秦朗”的⺟亲并将作业交还。还有⼀位来⾃江苏的⽹友称⾃⼰是“秦朗”的舅舅,并作证此事为真。他表示在⻄场⼩学⼀年级⼋班就读的“秦朗”已收到作业。4⽉12⽇,警⽅就该事件发布通报:视频系摆拍,已依法对涉事者作出⾏政处罚。(⼆)现代⽂阅读II(本题共4⼩题,16分)阅读下⾯的⽂字,完成6~9⼩题。⽂本⼀:上学路上的“新鲜事⼉”沈从⽂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前永远必有⼀个⽼⼈戴了极⼤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磨针。⼜可看到⼀个伞铺,⼤⻔敞开,作伞时⼗⼏个学徒⼀起⼯作,尽⼈欣赏。⼜有⽪靴店,⼤胖⼦⽪匠天热时总腆出⼀个⼤⽽⿊的肚⽪(上⾯有⼀撮⽑!)⽤夹板上鞋。⼜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托⼀个⼩⼩⽊盘,呆呆的在那⾥看剃头师傅刮头。⼜可看到⼀家染坊,有强壮多⼒的苗⼈,踹在凹形⽯碾上⾯,站得⾼⾼的,⼿扶着墙上横⽊,偏左偏右的摇荡。⼜有三家苗⼈打⾖腐的作坊,⼩腰⽩⻮头包花帕的苗妇⼈,时时刻刻⼝上都轻声唱歌,⼀⾯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的⼩苗⼈,⼀⾯⽤放光的红铜勺舀取⾖浆。我还必需经过⼀个⾖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推磨隆隆的声⾳,屋顶棚架上晾满⽩粉条。我就欢喜看那些东⻄,⼀⾯看⼀⾯明⽩了许多事情。每天上学时,我照例⼿肘上挂了那个⽵书篮,⾥⾯叠着⼗⼏本旧书,尽管书⻚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都被我⽤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出了⼤⻔,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上,⾚脚向学校⾛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节路玩玩。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的⽔,就把裤管⾼卷,书篮顶在头上,⼀只⼿⾼三语⽂第4⻚(共11⻚)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扶着,⼀只⼿照料裤⼦,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中⾛去,直到⽔深⻬膝处为⽌。再过去⼀点就是边街,有织簟⼦的铺⼦,每天任何时节皆有⼏个⽼⼈坐在⻔前⼩凳⼦上,⽤厚背的钢⼑破篾,有两个⼩孩⼦蹲在地上织簟⼦。(我对于这⼀⾏⼿艺所明⽩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写字还在⾏。)⼜有铁匠铺,制铁炉同⻛箱皆占据屋中,⼤⻔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些,也可以看到⼀个⼩孩⼦两只⼿拉着⻛箱横柄,把整个身⼦的分量前倾后倒,⻛箱于是就连续发出⼀种吼声,⽕炉上便放出⼀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这个⼩东⻄,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前落下,⽕花四溅的⼀下⼀下打着。有时打的是⼀把⼑,有时打的是⼀件农具。有时看到的⼜是这个⼩学徒跨在⼀条⼤板凳上,⽤⼀把凿⼦在未淬⽔的⼑上起去铁⽪,有时⼜是把⼀条薄薄的钢⽚嵌进熟铁⾥去。⽇⼦⼀多,关于任何⼀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变成了铁匠,为每户⼈家都制作了农具,村⾥的⽣活越过越好。还梦到⾃⼰变成了教书先⽣,每天都能看到孩⼦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的读书声。边街⼜有⼩饭铺,⻔前有个⼤⽵筒,插满了⽤⽵⼦削成的筷⼦。有⼲⻥同酸菜,⽤钵头装满放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嚼”,也过了瘾。我最欢喜天上落⾬,⼀落了⼩⾬,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正当⼗冬腊⽉,我也可以⽤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脚在街上⾛路。但最使⼈开⼼事,还是落过⼤⾬以后,街上许多地⽅已被⽔浸没,许多地⽅阴沟中涌出⽔来,在这些地⽅照例常常有⼈不能过身,我却⾚着两脚故意向深⽔中⾛去。若河中涨了⼤⽔,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头、家具、南⽠同其他东⻄,就赶快到横跨⼤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绳系定了⾃⼰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中,有所等待。看到有⼀段⼤⽊或⼀件值得下⽔的东⻄浮来时,就踊身⼀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缚定,⾃⼰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个在岸边的⼈把⽔中⼈援助上岸后,就把绳⼦拉着,或缠绕到⼤⽯⼤树上去,于是第⼆次⼜有第⼆⼈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在洄⽔⾥扳罾,巴掌⼤的活鲫⻥在⽹中蹦跳。④⼀涨了⽔,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落⾬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从街巷⾥过身,钉鞋声⾳实在好听,⼤⽩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兴味。(节选⾃《沈从⽂别集·⾃传集》有删改)⽂本⼆:⾼三语⽂第5⻚(共11⻚)学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代知识分⼦的关键。⽣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国,⽽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边上学,⼀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员的过程,可也是⼀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的过程。⼀个⼈的精神⽣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个天地,同样给⼈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可是,这种精神⽣活需要从⼩开始,让它成为⼼底的基⽯,⽽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阵⻛似的恶补,贴在脸⾯上挂作招牌。(节选⾃葛兆光的《那⼀代中国知识分⼦的幸福和⾃由<上学记>序》)【注】2006年出版的⼝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证的⼏乎整个中国⼆⼗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中,上海复旦⼤学⽂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代中国知识分⼦的命运。6.下列对⽂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A.开头对不同身份⼈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活的多元化。B.铁匠铺⼩孩⼦⼀系列动作、⻛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打铁难度⼤和⼩孩⼦的慌张。C.⽂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脚⾛路,最让他开⼼的是⾬后故意⾛⼊深⽔区,这表现了孩⼦烂漫的天性。D.沈从⽂写上学路
海南省海南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你可能还喜欢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海南省海南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政治试题+答案
2025-04-05 17:46
27页
-
海南省海南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2025-04-05 17:46
30页
-
湖南省常德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5-04-05 17:46
7页
-
湖南省常德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生物答案解析
2025-04-05 17:46
8页
-
湖南省常德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4-05 17:46
12页
-
湖南省常德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化学答案
2025-04-05 17:46
1页
-
湖南省常德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政治试题(含答案)
2025-04-05 17:46
11页
-
湖南省常德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模)数学
2025-04-05 17:46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