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重点:曲折中的进步难点:十六国与北朝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②促进了民族交融;③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1)内容①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改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穿汉服、学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④改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⑤仿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⑥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2)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需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意义:①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重点:1)隋唐盛世的表现2)唐朝的民族关系难点: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隋唐的统一(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1、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2、南北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原因:魏晋南北朝后期风民族交融,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奠定经济基础区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二)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1、广设仓库:在中央和地方广设仓库。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2、兴建两都:隋文帝令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隋炀帝令宇文恺主持营建东京洛阳城。3、开通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时间:公元605年至610年。概况:全长2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区),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三)隋末起义与李唐代隋1、隋末起义时间: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暴政表现:①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②三征高丽,穷兵黩武;③徭役繁重,严刑峻法。李唐代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网建立唐朝。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六据势力,统一全国。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革新政治。文教方面: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2)武周政治: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武周政治”。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文教方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开武举,广泛罗致人才。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这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3)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经济方面: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政治方面: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宗教方面:限制佛教。军事方面:实行募兵制。文教方面:大兴文治、发展科举。(二)大唐盛世的民族关系(1)特点: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2)原因:1北方和西南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2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3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羁縻府州区加强管理。(3)基本概况:1、唐与突厥①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我国西北地区。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突厥。②东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南侵,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瘭东突厥灭亡。唐太宗设立都督府管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③西突厥,640年,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佴设置安西都护府,唐高宗时阳灭亡西突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2、唐与回纥①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空厥统治。②东突厥灭亡后8回纥南移8归附唐朝。③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⑤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⑥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⑦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3、唐与吐蕃①吐蕃是我国藏族祖先建立的民族政权。②7世纪前期网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③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④9世纪唐与吐蕃“长庆会盟”。4、唐与靺鞨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区以渔牧为生。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六大起来。②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③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4)历史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1)安史之乱1、概况: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代宗广德元年876,安史之乱结束。2、原因:A.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B.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节度使的设置,军备废弛,募兵制的实行。3、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①安史之乱使大量北民南迁,一方面破坏了北方经济,另一方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③安史之乱导致边防空虚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2)藩镇割据1、藩镇的形成: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②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2、藩镇的权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3、藩镇的类型: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可以分为割据型藩镇、防御型藩镇、御边型藩镇、财源型藩镇等四个类型,而真正的割据势力只是割据型藩镇。4、藩镇的影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二)唐朝覆亡与五代十国1、唐朝覆亡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884年的黄巢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唐王朝灭亡。五代十国:自907年唐朝灭亡后的半个多世纪网南北方出现了十余个割据政权。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重点:1)科举制度2)宰相制度难点:赋税制度一、选官制度(一)察举制(汉代)(1)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2)标准:品德,才能。(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1)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3)标准:家世(4)影响:①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消极:后期形成门阀士族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科举制的影响积极:①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有利于社会重学风起的形成;③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消极: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3、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内容:①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②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影响: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4、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作用内容:①税征收对象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作用: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5、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解决财政困难。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意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学习重点:1)文学艺术的专业化2)中外文化交流难点:宗教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了解)1.发展变化(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①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②道教受到需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亲派。2.反佛与灭佛(1)背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反佛: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3)灭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4)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_上觉到通制。3.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需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文学艺术(一)文学方面:1、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3)南朝骈文: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4)南北朝民歌:以《木兰诗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相关推荐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23:46
6页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23:46
7页 -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23:46
5页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23:46
5页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23:46
13页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23:46
5页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23:46
6页 -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知识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适用】
2023-11-10 23:46
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