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课件>必修下 第7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必修下 第7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格式:docx页数:14页大小:455.8 K上传日期:2023-11-10 23:47浏览次数:247 侵权/举报

第15课 十月革命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实践[课标要求]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素养目标]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唯物史观)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时空观念)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背景(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社会矛盾: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3)阶级基础: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4)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6)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2.形成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3.主要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1)列宁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1.思维点拨列宁主义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国胜利论”上。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取得胜利,需要国际无产者联合起来,一起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问题思考(1)(教材P90史料阅读)为什么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提示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2)材料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列宁为什么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提示 原因: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2.过程(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2)成立新政权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②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意义(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1.易错辨析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项目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不同点任务推翻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结果结束了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同点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斗争方式武装斗争关系两者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问题思考阅读“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绘画作品)”(见教材P90),这次事件有何意义?提示 冬宫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基地和象征。1917年11月8日凌晨,革命武装攻占冬宫的意义在于,它彻底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象征着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苏俄陷入内战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内容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评价(1)积极性: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2)消极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概念阐释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下实施的非常政策,它是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的。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主要内容①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2)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背景:①1922年,苏联成立;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确立了领导地位。(2)途径: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4.评价(1)积极①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2)消极①排斥市场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③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⑤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⑥消费水平相对较低。1.易错辨析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2.问题思考(1)阅读教材P92“历史纵横”,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绘了苏俄哪一时期的社会画面?小说塑造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 社会画面: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形象: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2)材料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根据材料,归纳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提示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或“工商企业和集体农庄国有化”);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或“将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一、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在适用于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于第二国际各国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条件,是对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贡献“一国胜利”理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是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关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正确分析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策略,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问题史料实证史料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个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一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体特点。”根据史料,概括列宁的观点,并运用这一方法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提示 观点:社会问题带有鲜明的时代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唯物史观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二、多角度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革命性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阶段不同性质的革命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时空观念 从“时空观念”角度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曾设想用和平方式完成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用暴力手段血腥镇压示威群众,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不可调和,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要推动俄国社会的进步,唯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三、苏联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是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4)历史原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成为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制。3.教训(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并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唯物史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新经济政策则是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史料实证史料 “苏联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史料反映出苏联模式有何特点?提示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