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二)(教师版)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二)(教师版)
格式:docx页数:8页大小:1.1 M上传日期:2023-11-23 11:11浏览次数:182 侵权/举报

机密启用前 姓名准考证号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风向卷(二)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初,统治者在把商代的“人神之礼”改造为周代的“人际之礼”的过程中,引入了“德”的理念和规范,形成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据此推断()A.周礼强调社会规范B.周朝“天命”至高无上C.“德治”始于周朝D.儒家思想精华源于周礼【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周礼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材料核心主旨是周朝提倡“人际之礼”,引入“德”的理念和规范,将天命与德治、民意相结合,联系所学可推断这是儒家学派孔子的“礼”“德治”等思想的源泉,即儒家思想精华源于周礼,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周礼引入“德”的理念和规范,无法得出周礼强调社会规范,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周朝统治者将“人神之礼”改造为“人际之礼”,对天命的重视程度已经降低,排除B项;“德治”始于何时无从考查,周礼引入“德”的理念和规范不能说明“德治”始于周朝,排除C项。2.汉武帝封禅泰山,“泰山刻石文”铭曰:“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这说明汉武帝()A.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B.追求汉朝“大一统”的目标C.施政理念体现儒家民本思想D.较早具备了中华民族的意识【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材料核心主旨是汉武帝封禅泰山,从汉朝统治区域的管理到周边少数民族的朝贡等方面表达了汉武帝追求汉朝“大一统”的目标,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但封国制依旧存在,只是受所在郡县管辖,不能与中央抗衡,排除A项;材料中的“人民蕃息,天禄永得”体现“民本”思想,但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四夷八蛮,咸来贡职”表达了汉武帝希望四方来朝的理想,但“蛮”“夷”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不能体现其较早具备中华民族的意识,排除D项。3.“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下列对这一说法解读准确的是()A.加强道德修养方可接近天理B.天理与人欲根本对立C.探究万事万物以明道德之善D.三纲五常乃立德之本【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陆王心学。材料的核心主旨是陆王心学认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接近天理的根本,其他条件都是“枝叶”,故选A项;仅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天理与人欲是否根本对立,排除B项;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即探究万事万物以明道德之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三纲五常即天理,天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立德之本,立德之本应是使自己内心诚孝,排除D项。4.明代以前,士大夫们积累财富的方式通常是买地;明代以后很多士大夫开始经商,用钱来投资或者做生意。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繁荣推动社会观念变革D.“工商皆本”观成为主流【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明代的商业。材料的核心主旨是明代以后士大夫开始经商致富,说明商业繁荣推动社会观念发生变化,故选C项;虽然明代商业繁荣提高了商人的地位,但是商人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A项;封建国家出于统治的需要,始终是重农抑商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从材料无法看出,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张,但是没有被普遍接受,排除D项。【关键点拨】审读材料时要注意厘清前后两层意思之间的关系,通常有对比、递进、转折、并列等,厘清材料前后的关系可以帮助提炼核心主旨,才能选出与主旨相符的选项。5.《清史稿》记述清代选举,说是:“世祖统一区夏,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次年,又“颁科场条例”,一循明代“旧例”,着意于明示其君权承接的是与明同样的文化,实质上反映出()A.清朝借科举笼络汉人B.满汉文化具有同一性C.权力与文化相互依傍D.科举取士巩固大一统【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清朝的科举制。材料的核心主旨是清朝统一全国后实行科举制,目的是“明示其君权承接的是与明同样的文化”,一方面清朝统治者试图通过文化的认同来宣示其君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也在交融中得以实现,实质上反映了权力与文化相互依傍,故选C项;科举是清朝统治者笼络汉人的手段,但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项;满族为游牧民族,汉族为农耕民族,文化上是有很大差异的,故清朝统一全国后学习汉族文化,实行科举制,排除B项;科举取士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但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D项。6.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领袖和主体是何人,历来众说纷纭。下表列举了相关观点,据此可以得出()史料来源关于领袖是何人关于主体是何人广东省文史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韦绍光当地农民和打石、丝织工人《鸦片战争档案史料》收录的清军主帅奕山奏折义勇头人职员邓彰贤、薛比高曾获清军火药资助的“义勇”广州越华书院主持人梁廷枏《夷氛闻记》当地举人何玉成乡绅领导的“社学”《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收录的参加抗英斗争的水勇头目林福祥记录林福祥本人林家水勇A.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B.官方史料更具有权威性C.亲历者的回忆录接近史实D.任何史料都是主观产物【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史学理论。从表中不同来源的史料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领袖和主体是何人的观点不同可以看出,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看法不同,所以历史研究应准确考证史料,多方求证,才能逐渐还原历史真相,故选A项;官方史料如广东省文史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料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以农民为领袖,以农、工为主体,明显带有当时的政治倾向和时代背景,但不能说明更权威,排除B项;亲历者林福祥的回忆录,由于个人的见识和立场,不一定接近史实,排除C项;亲历者奕山的奏折、梁廷枏的研究,由于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也是客观史实的部分反映,不能说任何史料都是主观产物,排除D项。7.针对反对者“电线杆有碍风水”的观点,在讨论接线入京师问题时,李鸿章指出,“遍立电杆,既易损伤,且骇观听”,主张“改设地线”。李鸿章建议铺设地线,可推断()A.开展洋务的阻力较大B.“中体西用”有其局限性C.洋务派科学意识较强D.民用工业引进西方技术【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材料核心主旨是李鸿章为减少设电线杆的阻力,主张改设地线,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开展洋务的阻力较大,洋务派不得不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与顽固势力冲突,故选A项;“中体西用”是不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其局限性是不能使中国改变落后的面貌,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铺设地线是比较科学安全的做法,但李鸿章此举的出发点只是减少开展洋务运动的阻力,而非他本身具有科学意识,排除C项;设电线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属于民用工业范畴,排除D项。【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B。很多学生做题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看到洋务运动就想到“中体西用”,但是本题主旨不是为了突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而是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本题提示我们做题要先提炼材料主旨,再甄别选项,不能本末倒置。8.孙中山于1894年1月在《上李鸿章书》中写道: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治国之大本……只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进行社会变革B.引进近代科技C.建立民主共和D.发展农工商业【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学习西方只学习船坚炮利,等于舍本逐末,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显然孙中山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仿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故选A项;材料中批判的是只学习西方器物,排除B项;材料只是批判只学习西方技术的弊端,没有说明要实行什么样的政体,排除C项;发展工商业不符合材料中社会制度变革的主张,排除D项。9.下图是1954年的宣传画《锻炼身体,建设祖国!》。该画()A.反映了抗美援朝期间人们积极锻炼身体报效祖国B.鼓励人们锻炼身体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们的生产建设热情D.宣传了体育锻炼为三大改造的革命事业服务的宗旨【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的社会风气。材料核心主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鼓励人们锻炼身体,积极投入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抗美援朝是保家卫国的战斗,“建设祖国”应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与本题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不属于革命事业,排除D项。【关键点拨】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所以题干中所提到的“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主要指“一化三改”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0.下表为1977年到1982年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表。由此可见年份报考人数(万)高校录取人数(万)录取比例年份报考人数(万)高校录取人数(万)录取比例1977年57027.34.80%1980年333288.41%1978年61040.26.60%1981年2592810.81%1979年468.528.46.06%1982年1873217.11%A.“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B.高等教育逐渐与改革开放相适应C.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D.思想解放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校录取人数整体上有所增加,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高校录取人数增加不能说明办学规模扩大,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思想解放对高等教育的良性推动作用,排除D项。11.罗马法规定:对企图自立为王者可不加审判而杀之;由公民掌握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权,任何人担任公职必须经公民同意,擅自任公职乃死罪。该规定()A.破除了贵族的权力垄断B.具有主权在民的特点C.保障了平民的民主权利D.否定君主制的合法性【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信息“对企图自立为王者可不加审判而杀之”“公民掌握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权”“任何人担任公职必须经公民同意”等可知,公民掌握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权,这说明罗马法的规定具有主权在民的特点,故B项正确;罗马法本质上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民”而非“平民”,排除C项;材料中规定反对自立为王,不能体现否定君主制,排除D项。12.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欧亚非地区广泛种植传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改变了欧亚非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C.极大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D.商品种类增多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展【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材料核心主旨是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在欧亚非地区广泛种植,产生了积极影响,联系所学可知,高产粮食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缓解了当时人地矛盾造成的粮食压力,故选C项;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传播会改变当地人们的饮食结构,但不属于设问“积极影响”,排除A项;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贩运稀缺物资、奢侈品、黑奴、掠夺黄金白银、种植园经济等方式进行,粮食作物的种植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