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文档>基础教育>试卷>广东省梅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梅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docx页数:15页大小:791.4 K上传日期:2025-03-28 20:16浏览次数:431 侵权/举报

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生号、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2.选择题答案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C.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D.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距今7000-5000年前中国各地早期文化分布呈现分散、多元特征,到距今5000-4500年前,周边的文化逐渐向中原靠拢,这表明中华文明经历了从多元并行逐渐演变成以中原为中心的过程,D项正确;中原中心的形成是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而不是相互分化,且“分化”与“复杂”不完全等同,排除A项;新石器文化时期也有彼此之间的交流,并不是一开始就相互隔绝,排除B项;分层是指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各个文化存在迭代延续现象,但各文化之间是否存在分层的现象从图中是不能推断的,排除C项。故选D项。此题答案无误,已经优化解析,审核老师删除此句即可2.《汉书》载:“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家天下”反映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书》中“官天下”对应禅让制,即五帝时期通过“传贤”将权力交给贤能之人;“家天下”对应世袭制,即夏、商、周三代通过“传子”将统治权在家族内世代相传。从而可知“家天下”体现的是世袭制,B项正确;“公天下”对应禅让制,与题干“家天下”相反,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权力继承方式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是孝廉,排除D项。故选B项。3.随着周天子权力旁落,“尊神”、“敬天”的传统信仰发生动摇,天神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而是处于人的附属地位,“夫民,神之主也”,“神,依人而行”。这()A.揭示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加速了社会转型的完成C.反映了民本思想的价值取向 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目描述中提到,“尊神”、“敬天”的传统信仰发生动摇,天神从原本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变得处于人的附属地位,这体现出了一种重视人的本位的思想,即“民本思想”,“夫民,神之主也”,“神,依人而行”这句话直接反映了这种思想的价值取向,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周天子权力旁落,但没有涉及西周的灭亡,且天命观的变化,并非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项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到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天命观的变化,并非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C项。4.春秋初期的《左传》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春秋晚期时,孔子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战国时期孟子亦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B.华夏认同愈趋发展C.争霸战争日益激烈 D.民族差异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从“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再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这些主张都体现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包容和吸引的态度,反映出华夏认同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认同程度在不断加深,B项正确;在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儒家学说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当时法家思想在一些诸侯国的变法中更受重视,排除A项;题干中所提到的这些主张主要是关于如何对待周边民族的,而不是直接描述争霸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C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是客观事实,不可能不复存在,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5.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由此可推知秦迅速败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物身份人物身份陈胜、吴广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曹参沛县狱掾(典狱长)刘邦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殷通会稽郡守萧何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任嚣南海郡尉A.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B.六国贵族势力扩展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秦末起兵反秦叛秦者多为地方官吏,如陈胜、吴广是秦军队下级官吏,曹参是沛县狱掾,刘邦是沛县泗水亭长,殷通是会稽郡守,萧何是沛县主吏掾,任嚣是南海郡尉。这些地方官吏纷纷起兵反秦,说明秦朝的地方治理体系已经崩溃。从而可知秦朝败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治理体系的崩溃,D项正确;因“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起兵者多为地方官吏”不一致,排除A项;秦末起义的核心动力来自底层民众和官吏,六国贵族势力的复兴更多是起义爆发后的顺势行为,而非导致秦迅速崩溃的主因,排除B项;题目中的人物反叛并非直接由战争动员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戍边延误,但表格中其他人物(如郡守殷通、郡尉任嚣)的反叛更多与地方治理失控有关,而非单纯战争动员,排除C项。故选D项。6.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万石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中央的最高官员不是“有位无权”,就是“有权无位”。这反映了()A.君主集权的加强 B.中央官制的混乱C.财政状况的恶化 D.统治集团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东汉光武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可以看出东汉政府通过设立尚书台来掌管朝廷大权,疏远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本质仍是为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正确;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主要是为了便于皇帝控制,削弱宰相的权力,并非中央官制的混乱,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东汉的财政状况,无法得知财政状况的恶化,排除C项;东汉光武帝利用“有位无权”“有权无位”的分权的方式强化君主权力,并非统治集团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7.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 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 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高品第士族基本把持了“地望清美、品轶较低、升迁郊易”的官职,最终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形成士族把持政权的门阀政治,D正确;不论寒族还是士族,都属于士阶层,其阶层内部的流动性差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A;寒族和士族在阶级属性上都属于地主阶级,B不能凸显出材料中寒族和士族的差别,排除;士族在为官方面的优势不是主观能力所致,而是门第所致,排除C。8.面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辽代统治者推行了()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C.四等人制 D.行中书省制【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建立了两套行政体制,即南北面官制,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C项;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9.1757年,清军在进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际,乾隆就开始组织编纂《西域图志》,调遣专家和传教士统计新疆户口、土地,测量新疆舆图,并亲自指导、督促和审核。《西域图志》成为研究中国汉代至清代前期新疆地区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据此可知,《西域图志》的编纂()A.体现了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B.反映了清代国家主权观念兴起C.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D.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乾隆时期编纂《西域图志》通过系统测绘、户口统计和地理文献编纂,强化了中央对新疆的直接管控,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的融合,体现了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从而可知这一举措彰显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西域图志》的核心是强化中央管控,而非单纯适应地方民族特性,与“因地制宜”关联较弱,排除A项;现代国家主权观念是近代受西方影响的产物,而清朝的治理仍以传统“大一统”理念为基础,且“兴起”一词夸大了时代特征,排除B项;西域自汉代起便与中原政权联系密切,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重新巩固统治,而非“开始归属”,排除C项。故选D项。10.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失去活力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所学可知,明清小说的繁荣是因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A项正确;明清小说内容很少涉及外国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理学与小说发展无关,排除C项;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下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1.1878年,上海《申报》馆启事:“如远近诸君子,有已成未刊之著作,拟将问世,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1884年,《点石斋画报》的征稿启事更标示出价码:“惟妙惟肖,足以列入画报者,每幅酬笔资洋两元”。这些做法()A.源于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升B.有利于新职业群体的诞生C.是政府文化政策宽松的结果D.反映了传统义利观崩塌【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上海)。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上海的报馆出钱鼓励人们投稿,会产生为报馆绘画投稿的职业,B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民众文化水平较低,排除A项;晚晴中国仍是封建专制国家,实施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义利”关系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A.引起国家政治结构的变化 B.唤醒了民众救亡意识C.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动摇了封建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及所学可知,洋务派引进西方大量科学技术成果,兴办了一批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C项正确;洋务运动聚焦于经济和军事领域,未涉及政治制度变革,排除A项;洋务运动由官僚阶层主导,普通民众参与有限。救亡意识的广泛觉醒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的

¥8/¥4VIP会员价

优惠: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下载最高可省50%
注:已下载付费文档或VIP文档再次下载不会重复付费或扣除下载次数
购买VIP会员享超值特权
VIP专享免费下载,付费文档最高省50%
免费下载
付费折扣
身份标识
文档工具
限时7.4元/月购买VIP
全屏阅读
退出全屏
放大
缩小
扫码分享
扫一扫
手机阅读更方便
加入收藏
转PDF
付费下载 VIP免费下载

帮助
中心

联系
客服